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发挥协同创新优势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侧记

作者:时间:2020-11-23点击数:

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深秋时节,在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长江路校区,走进被翠绿香樟和金黄银杏环绕着的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工作人员繁忙的脚步透露出的工作热情依然像挥汗如雨的夏天。

作为地方院校,淮阴师范学院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助推学校转型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洪泽湖生态经济区的地理优势,立足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与湖泊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联合中科院水生所、江苏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淮安市农科院等单位,牵头组建了“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2014年获江苏省立项,2016年在全省首次绩效评估中获“A”等优秀并获新一轮(2017—2020年)持续建设。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中心管理委员会,以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并在体制机制、团队组建、科研组织等方面将中心作为改革“特区”,为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筑巢引凤为协同

学校坚持人才优先,给予中心用人特殊政策。中心实施“按需引进、刚柔并举、全员聘任、分类管理”的人才引进与人事管理制度。设立中心主任基金,根据科技创新需要专门用于优秀人才、团队引进,对特别优秀人才实施“一人一议、一事一策”和开展“一站式”服务等灵活周到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优秀创新团队,中心在提供独立实验室和良好物质生活待遇的同时,赋予团队负责人自主决定团队成员配备、薪酬待遇等权力。采用外聘、与协同单位建立高水平人才协同共享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优秀人员。以任务为牵引,在“人才流动不调动,编制仍在原单位”的基础上实施全员聘用制,建立“全职人员、兼职与双聘人员、交流人员”三类聘用管理体系。中心建设以来,从国际知名大学全职引进外籍创新团队2个、教授5名、“翔宇英才”(优秀青年博士)48名,新增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7个,有效整合国家、省市级基地和平台34个,会聚“国家杰青”等科研人员近200名,实现了资源集聚。

需求导向重机制

中心坚持以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为“桥梁”来汇聚资源,以“责权相应、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组建协同攻关组开展科技攻关。一方面,以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洪泽湖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及其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确立中心科技创新战略与目标;另一方面,强化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完善实现科技创新目标的机制、步骤、政策和措施,形成协同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快出成果的协同攻关格局。中心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业区划以及湖泊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等科学技术问题,实施六大协同攻关任务,设立重点、面上、青年人才等不同类型项目,并通过6个协同攻关组分别落实完成。其中,重点项目围绕中心拟突破的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中心急需攻克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而设立,面上项目围绕中心研发方向与任务而设立,青年人才项目则从学科团队建设需要出发,面向35周岁以下、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博士。自中心建设以来,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18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别项目100项,省部级项目121项。获授权专利189项、新品种权与软件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88项;制定区域及行业标准31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12篇;协同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奖8项;获省级以上领导批示13件,新增“江苏省洪泽湖蓝藻预警与生态修复工程中心”等平台13个。

创新发展抓特色

中心通过实施“三好措施”,即: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等营造好环境,加强学科、团队、基地、实验室建设等搭建好平台,实施“一站式服务”等提供好服务,实现了高端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高水平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心的快速汇聚,构建了具有淮师特色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一体化创新体系,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在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建立了“现代农业技术与服务实践创新基地”,园区为中心配套投入4000万元新建了6000平方米协同创新楼及其配套的教学、食宿等设施。中心“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攻关组”发挥协同优势,推动上海旗冰种业、江苏天丰种业落户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并通过资源整合、共建分子育种实验室、技术入股和“PPP”合作模式,重组建立了江苏省苏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种业公司——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促进了协同单位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高校参与、政府配套”的“PPP”模式,有效促进中心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着眼未来,淮阴师范学院将以新一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起点,坚持实施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发展战略,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校齐心协力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工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水平,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加快学校转型发展,努力将中心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创新发展引领阵地,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刊播媒体:中国教育报  刊播时间:2020年11月21日  作者:陈进 柏华 强倩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


学院地址:淮阴区长江西路111号

淮阴师范学院 科研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