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永葆初心,扎根江淮大地搞科研 ——淮阴师范学院再谱校地融合新华章

作者:时间:2019-12-25点击数:

    编者按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永葆初心与使命,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要求,立足淮安、植根苏北、服务江淮,围绕区域发展搞研究、落实成果转化作贡献,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谱写校地融合新华章。

    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淮阴师范学院刘蒙教授入选,中国内地仅有636人次入选。“高被引”意味着学术成果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研究者在全球学术共同体中的重要影响力,同时“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也是在全球范围内衡量学校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2019年度,淮阴师范学院共有25项课题获批国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再创历史新高;新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立项总数位居全省高校第8位、全国第77位;新获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5项,立项总数位居全省高校第6位;新获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逾50项;到账科研经费首次过亿元;新增省社科英才2人、省社科优青2人,高层次人才荟萃……

成绩的背后,是对办学初心的坚守。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赵宜江介绍,学校依托已有学科优势和区域资源,以协同创新为导向,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有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

高级别项目从何而来

    立地方能顶天,历史在常人的直观印象中是“过去时”,甚至是故纸堆,然而李德楠教授以《明清运河沿线湖泊环境变迁与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研究》获批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理论逻辑在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此项目旨在探讨历史上运河沿线湖泊的人地关系和水资源管控制度延续及其变化,对加强湖泊管理和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在江苏省科技厅公布的2019年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中,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胡磊博士成功获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这是继2017年数学科学学院刘蒙博士及2018年生命科学学院纪剑辉博士入选该项目后,学校连续三次斩获该项目。胡磊博士一直从事新型多功能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生物质基产品的绿色制备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该项目具有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实现高品位生物液体燃料的定向合成和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系家国、脚踏实地,淮阴师范学院的高水平科研项目不断开花结果,近3年来,获批国家基金项目73项、部省级项目近200项、其他项目近400项,高级别项目立项数量和各类科研经费数额均大幅增长。

平台团队依何而建

    科研工作早就不是“单打独斗”,学校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推进平台团队建设,深化“人才—学科—团队”三位一体。正如校长焦富民教授所言:“汇聚资源、协作攻关,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2013年组建的“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获省教育厅4000万元立项建设经费,并在2017年全省绩效评估中获得A等优异成绩,再获400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该中心实现高端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高水平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集聚,构建了具有鲜明淮师特色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一体化创新体系,实现了人才、学科、团队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学校19个省级、18个市级创新平台,21个校地合作平台,31个校级平台的协同建设和发展,为区域推进科研创新、落实立地服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人文社科领域,2018年,焦富民教授领衔申报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施军教授领衔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一起,花开并蒂,芬芳远播。

    2019年11月7日,王玮明教授领衔的“传染病防控的建模分析及预警系统”团队获批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学校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目前达到了11个。蒋亦华教授领衔的省高校社科创新团队“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对教师培养的研究,自2018年立项建设以来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单列项目2项,进一步体现了学校教育学省重点建设的学科优势,发挥了教育品牌效应。

科研成果向何而去

    科研成果不是阳春白雪,不能束之高阁。淮阴师范学院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转移与产业化路径,打造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逐步形成“一体化、两协同、三对接、四挖掘”服务地方模式,建造人才、学科、专业及成果转化平台一体化建设格局。

    近年来,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研究、基础教育、乡村振兴、健康养老、生态环境等领域贡献淮师智慧,凸显淮师印记。学校先后推荐10余人担任“科技镇长团”成员;先后有80余人获批省人才办组织的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有3名技术骨干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村任第一书记;有3位科技特派员承担了市“四位一体”精准助力“阳光扶贫”工作,有10余人受聘淮安市科技特派员。

    首批科技特派员、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新风,常年在淮阴区五里镇老郑村指导大棚栽培、病虫害防治和畜禽养殖,其富硒食用菌栽培技术、瓜菇轮作低碳栽培模式、蛋草鸡生态安全养殖模式等,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王新风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科技教授”。科技特派员、驻陶舍村第一书记王刚老师依托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和食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功能评价重点建设实验室指导村民开展稻虾轮作、益生菌鸡蛋、瓜菇轮作等,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陶源居·益生菌鸡蛋”已经成为淮安市场上的网红农产品,需要提前2周预订。

    学校与淮安市委、市政府合作共建淮安乡村振兴学院,集决策咨询、技术示范推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于一体。淮安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组建10余个博士团队深入涟水、淮阴、盱眙、金湖等县区,调研400余个乡村,形成10余个指导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提出的实施路径、方法符合地域实际,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与淮阴区委、盱眙县委合作,举行8期村干部乡村振兴论坛,打通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以“省级星创天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专家集聚、电子商务集聚、技术服务集聚等方式全方位助力淮安乡村振兴。

    大学与城市和地域休戚相关,共生共荣。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汉清教授表示:“淮阴师范学院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科学引领未来,立足淮安,深植苏北,服务江淮,将学校发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刊播媒体淮安日报刊播时间2019年12月24日作者张婷婷 王新鑫 万茹

媒体链接http://szb.hynews.net/haby/harb/pc/content/201912/24/content_85023.html

 

学院地址:淮阴区长江西路111号

淮阴师范学院 科研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