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9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江苏省社科联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官员40余人聚首淮阴师范学院,共同研讨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
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淮阴师范学院承办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高峰论坛在淮师举行。
江苏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方创琳,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洪玉,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金德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郭士贵,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崔璨,市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侯润天等出席论坛开幕式,淮阴师范学院校长胡相峰并致开幕词,副校长秦志林主持开幕式。
张颢瀚说:“本次论坛主题涉及国家与江苏省的战略,专家、学者的研讨能够从更高的境界形成最佳思路,对于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意义重大。”“选题好,时机好,层次高”。
方创琳说:“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江苏现代化,我们要以营造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构造流域经济、生态共同体,在生态优先,提升生产资本、提升生活资本的基础上,坚持把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目标不动摇。”
陈洪玉指出:“淮安具有悠久的历史,独有的淮河文化是一种深厚的底蕴,振兴淮河两岸经济带,将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是江苏省省委的重要战略定位。”
胡相峰说:“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的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努力把淮河建设成为造福两岸人民的黄金水道、产业大道、生态廊道。”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陆玉麒指出:“淮河流域因落后而引起重视,但是沿河各城市之间向心力、凝聚力不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因此以县级市为单元合理圈定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范围是此项战略实施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健博士也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三点建议:①围绕淮河流域人口集聚动力,形成人口、产业良性互动;②政府引领“感情牌”,努力加强沿河开发区建设;③沿河城市要善于利用后发优势,依托中小城镇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修春亮教授说:“利用好淮安的文化底蕴,形成淮河文化特色,把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淮河流域主流要素资源缺乏,跨省的行政分割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限制下,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可以尝试着转换角度定位。”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研究员说:“跨省合作实施难度很大,往往造成相关省份对区域规划主题不重视,所以战略的有效实施前提是必须解决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问题,建立健全合作机制。”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沈正平教授说:“基础设施与交通布局是走廊的基础,但淮河流域交通主要呈现为垂直分布,东西方向联系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样的前提下,考虑生态为走廊基础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子。”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王士君教授指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空间界定的尺度不宜过大,在分析淮河流域利弊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态为战略落脚点完全有文章可做。”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何书金,《地理科学》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佟连军和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地理》副主编魏晓研究员等国内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城环学院副院长毛广雄作了题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与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初步研究》报告,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淮阴师院城环学院在该领域所做的前期工作。
论坛分为开幕式、初步研究汇报及点评、点评及演讲、研讨论坛成果提纲、总结及闭幕式等6个阶段开展。围绕“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地域范围、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产业联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机制体制、苏北中心城市建设”等七大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城环学院、生科院、经管学院部分领导、师生出席论坛。